西藏藏语电影译制:民族文化交融的一束光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西藏和平解放70年)藏语电影配音:民族文化融合的一缕曙光 中新社拉萨8月8日电,标题:藏藏电影配音:民族文化融合一束光 中新社记者赵浪 色曲卓玛,1947年出生,现已退休。这
(西藏和平解放70年)藏语电影配音:民族文化融合的一缕曙光
中新社拉萨8月8日电,标题:藏藏电影配音:民族文化融合一束光
中新社记者赵浪
色曲卓玛,1947年出生,现已退休。这位74岁的老人曾是西藏第一代电影配音。这位演员与同龄人一起,开启了西藏电影配音时代。
图为7月19日,西藏自治区电影公共服务部工作人员中心相互交流 配合在录音棚为影片配音。中新社记者赵朗摄
色曲卓玛出生在拉萨的一个贫困家庭,直到西藏和平解放后才有机会学习。但因要照顾家庭,1965年高中毕业后参加工作,被分配到西藏电影公司(现西藏自治区电影公共服务中心)刚刚成立的配音组,成为一名配音演员。
“刚成立的时候,只有4个人,导演、配音、维护、翻译等,每个人都有多重角色。”色曲卓玛回忆说,“当时录音棚很简陋,经常在房间里录东西。把周围的声音录下来,就像鸟叫声一样。”尽管如此,在娱乐文化匮乏的时代,粗犷的电影依然深受大家的喜爱。即使刮风下雨,人们也不得不步行或骑牛骑马看户外电影。
图为7月20日,色去卓玛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中新社记者赵朗摄
1965年,西藏为第一部西藏电影《丰收之后》配音。色曲卓玛参与了剧中多个角色的配音。但在众多配音角色中,她最喜欢电影《英雄》中的王芳。 “配音过程太深,出不来。”
经过近40年的演艺生涯,色曲卓玛完成了第一代声优的使命。
巴布扎西是西藏自治区公共服务中心翻译处处长。 22岁的他接过色曲卓玛这一代人的重任,从配音演员成长起来。 “我从小就是看藏语配音电影长大的。印象最深的是《隧道战》、《地雷战》和《405杀人案》。”
那个时候,大部分配音演员是和尚。普布扎西说:“除了向前辈学习,私下用录音带练习变声是最实用的方法。”
普布扎西认为电影塑造经典人物,而配音则是一部电影。角色的另一种迷人表达。 1990年代,他被称为印度电影《勇敢的心》的男主角,直到今天仍然被大家津津乐道。
当时西藏翻译了很多外国经典电影。这些在农牧民眼中的小众电影,为他们打开了认识世界的新窗口。然而,大多数农牧民更喜欢农村电影,认为它们更贴近生活。
从电影电影到数字电影,这位西藏二代配音演员在西藏电影配音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是配音技术更方便,以前需要多人同时录音,现在可以实现单曲录音。”
图为7月19日,西藏自治区电影公共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相互配合,在录音棚为影片配音.中新社记者赵朗摄
如今,藏语电影翻译团队不断壮大,部门职能健全,从最初的4人增加到36人。
如果说配音演员是配音电影的灵魂使者,那么翻译就是灵魂核心。郎康次仁于1999年加入工作,是西藏电影翻译发展的第一位专业翻译家。记者第一次见到他时,他的办公桌上放着《汉藏辞典》(2014年)和《藏汉辞典》(1998年)。
郎康次人坦言,翻译工作最难的地方就是没有参考。医学、军事等领域的专有名词只能尽量还原。所以过去有不成熟的翻译。如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翻译提供了便利,藏汉翻译软件成为了强大的帮手。此外,网络语言迭代速度快,朗康次仁词库不定期更新。他说:“我女儿在当地一家电视台从事翻译工作。新兴网络术语的翻译人员也会和她讨论,了解网络词汇的精髓并将其翻译成藏文。”
在过去,藏语电影被翻译成藏语。西藏基层农牧民对娱乐文化生活有着迫切的渴望。在三人看来,新时代电影的藏译不仅是个性化娱乐生活的要求,而且有利于建立丰富的个人价值观、民族观和世界观。在民族间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同时,高原人民也享受着山海之外的国际文化。 (完)
文章来源:《世界民族》 网址: http://www.sjmzzz.cn/zonghexinwen/2021/0809/715.html